这已经是最后一期了哦!

我知道了

2021年07月02日

上一期 下一期
第八版:文艺副刊
2021年07月02日

培养妇运人才的摇篮——平民女校

朱少伟

在上海闹市延中绿地,矗立着两排东西走向的典型石库门建筑,构成一条完整的老弄堂。这里原称辅德里,曾有四排76个单元,始建于1915年秋。那经受百年风雨的青砖外墙,鱼鳞状的黛瓦,天然石料制成的门框,乌黑厚实的木门,都见证了一段重要的革命历史。

中国共产党成立后,把领导妇女运动列为一项重要工作。申城是我国近代工业发源地之一,纱厂、丝厂、烟厂多,女工也多。1921年8月,党组织帮助很有影响的上海中华女界联合会(会长是同盟会元老黄兴的夫人徐宗汉)进行改组,并在《新青年》杂志登载改组宣言和新的章程;12月10日,党组织以上海中华女界联合会名义创办《妇女声》杂志,由李达(中共中央局宣传主任)、王剑虹(后与瞿秋白结为伉俪)、王会悟(李达的夫人)参加这份半月刊的编辑工作,撰稿人有陈独秀、沈雁冰、沈泽民、邵力子等。随着工人运动的迅速发展,中共中央局书记陈独秀和李达感到迫切需要培养一批妇女干部,便商量决定在沪筹建平民女校。

当年,李达住在上海公共租界南成都路辅德里625号(今老成都北路7弄30号中共二大会址)。其寓所后面的辅德里632号A(今老成都北路7弄42—44号平民女校旧址)恰好招租,李达就用自己的稿费租下,以作校舍。1921年12月10日和25日,《妇女声》杂志及上海《民国日报》分别登载平民女校招生广告,申明“本校是我们女子自己创办的学校,专在造就一班有觉悟而无力求学的女子,使其得谋生工具,养成自立精神”。陈独秀也在发表的文章中表示,“教育是改造社会的重要工具之一”,“希望新成立的平民女学校作一个风雨晦冥中的晨鸡”。

1922年2月,平民女校正式开学,它以上海中华女界联合会名义开办,徐宗汉捐助课桌和椅子。沈泽民希望平民女校成为“我们理想中所盼望的妇女运动之花”,并对校名如此解释:“‘平民’是别于‘贵族’的意思,换一句话说,何以称作平民女校,因为第一,这是平民求学的地方。第二,这是有平民精神的女子养成所。”

平民女校所在的辅德里632号A,是两上两下的石库门建筑,二楼有教室和部分女生的宿舍,底层为学员的手工工场和饭厅。校务主任(即校长)先后由李达、蔡和森担任,并相继由王会悟、向警予协助处理日常事务;陈独秀、陈望道、邵力子、高语罕、沈雁冰、沈泽民、张秋人等曾义务兼课。

平民女校实行半工半读,有学员30人左右,大都受到五四新文化运动影响,上进心强。《王一知回忆平民女校上海大学及早期妇女运动等情况的记录》(中共一大会址纪念馆收藏)说:“平民女校共有20多人,分为高级和初级两个班,初级班的人比高级班的多一些。我是高级班的一个。这些学生的情况是:有的是不愿受封建家庭的束缚,不满父母之命的包办婚姻而走出来的;有的是不满旧学校的腐败,不愿意升学独自找出路的;有的是因为没有考上学校而投奔到上海来的;也有一些是听说这个学校是比较进步的,又有许多知名的人士如陈独秀、陈望道、邵力子等也就被吸引来了。”《王会悟回忆平民女校及早期妇女运动等情况的记录》(中共一大会址纪念馆收藏)说:“学生三十多人,是一所半工半读的学校”,“为了生活我们组织了四个工作组,有四个工作组长。有的领导缝纫、有的领导作袜、有的领导洗衣”。《丁玲自叙》提及:“学校有初级、高级两班,初级班一二十人,高级班六人”,“共二三十人,我在高级班”;“低级班学生住校,我们高级班六个人住在学校附近的一家客堂楼上”;“学校除上课外,还配合党的中心工作搞些社会活动”。

平民女校开设语文、数学、英文、物理、化学、经济学、教育学和社会学等课程;尤其重视传播马克思主义和分析时事政治,刘少奇、张太雷、恽代英等都为学员作过报告或讲座。平民女校还组织学员向社会进行演讲,声援工人运动。1922年底,由于经费极困难,平民女校停止活动。

平民女校虽存在时间比较短暂,但它作为党的第一所培育妇女干部的学校,最早播下开展妇女运动的红色种子,学生中后来出现了不少优秀人才,除了著名作家丁玲,还有参加长征的红军女战士钱希均、著名教育家王一知等。

平民女校旧址







您当前使用的浏览器版本过低,可能导致部分功能不能正常使用。
建议使用 IE9及以上版本,或 Firefox ChromeOpera等浏览器。谢谢!
现在升级 稍后再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