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话说华亭建县于唐天宝十载之“载”
程志强
松江的前身华亭县,建于唐玄宗天宝十载(751)。何以“天宝”纪年舍“年”而用“载”?为何从秦汉以迄清末,只有从唐天宝三年(744)改“年”为“载”到至德三载(758)这14年间纪年用“载”?
这首先要从古代的纪年方法讲起。
先秦时代,用以纪年意义的字大致有四个,即载、岁、祀、年。相传成书于汉代的《尔雅·释天》说:“载,岁也。夏曰岁,商曰祀,周曰年,唐虞曰载。”“唐虞”是唐尧、虞舜的合称,是上古最伟大的圣王。今人统计《尚书》中出现的纪年方法,《虞书》用“载”7次,用“岁”2次;《周书》用“年”23次,用“岁”5次,用“祀”2次,证明《尔雅》的说法基本可信。
事实上,从秦汉到唐朝前期历代纪年都已用“年”而舍弃了其他用法。直到唐天宝三年正月初一,玄宗下令改“年”为“载”,才出现了这样一个14年纪年用“载”的小插曲。
为何要这样改?玄宗有《改天宝三年为载制》予以说明:“历观载籍,详求前制,而唐虞焕乎可述,是用钦若旧典,以叶惟新,可改天宝三年为三载。”意思是说,我研究了历代典籍,详细考察了古代的制度,只有唐尧、虞舜的时代最可称道,因此我们要用他们的纪年方式,来符合推行新政的理想。而没有说出来的意思是:我的丰功伟绩只有传说中的唐虞时代可以媲美,只有用他们的纪年方式才能相称。
年号一直是历代帝王表达政治方针,宣扬王朝威德,寄托统治愿望的重要符号。从汉武帝始用年号到唐朝初年,出现从一帝多号逐渐向一帝一号转变的趋势,如汉武帝在位54年共用11个年号,晋惠帝在位仅16年也用了10个年号。这种情况到了唐朝初年逐渐得到简化,如唐高祖在位8年,只用了1个年号“武德”;唐太宗在位23年,只用了一个年号“贞观”。但是到了高宗和武则天统治时期,更改年号之风愈演愈烈:高宗在位35年共用年号14个,武则天在位21年竟用年号18个。除了频繁更改年号,武则天还始创了四字年号“天册万岁”“万岁登封”“万岁通天”。武则天之后,政治渐趋稳定,频更年号之风稍息。
玄宗即位后,励精图治,不务虚文,大唐国力达到鼎盛。“开元”年号一用就是整整29年,与太宗“贞观”年号前后相映,并称盛世。然而,他骄傲自满的情绪也不断滋生上涨。开元三十年(742)新春伊始,他下诏大赦天下,宣布“改开元三十年为天宝元年”。在此后的两年中纪年仍用“年”字,称为天宝元年、天宝二年。到天宝三年,他可能觉得改年号已经不能体现自己的伟大,只有改“年”为“载”,自比尧舜,才能满足日益膨胀的虚荣心。
唐末著名道教学者杜光庭的《历代崇道记》记载了另一种说法:“天宝元年,改桃林县为‘灵宝县’。其后三年,帝见灵符有‘天宝千载’之字,天宝已应改元之号,遂改年为载。”考虑到唐朝社会和玄宗本人对道教的推崇,这个说法也非毫无道理。所谓“天宝千载”的灵符,也应该是在皇帝鼓励下的创作。官方诏书和民间记载,都透露出“改年为载”的背后,是唐玄宗目空前人、志得意满的心态。
然而,这个改变并未给唐玄宗和大唐王朝带来好运。仅仅十一年之后,天宝十四载(755),安史之乱爆发。次年,肃宗即位,改元至德,仍用“载”。直到至德三载(758)二月,肃宗在收复两京、政局稍稳的情况下,改年号为“乾元”,以当年为乾元元年,不再用“载”。至于改回来的理由,未见史载。但是,我们也许可以推测,肃宗在总结从开元盛世到安史之乱这段历史时,一定想到玄宗舍“年”用“载”,不仅没有出现唐虞盛世,反而几乎遭遇亡国之灾。天宝三载,不是盛世新的起点,而是王朝灾难的起点和中衰的转折点。又“乾元”二字出自《周易》“大哉乾元,万物资始,乃统天”,指上天滋养万物的恩德,含“天子大德,一元复始”之意。因此,我们可以理解为肃宗希望用新的年号和复“载”为“年”来表达对于更新朝政,中兴大唐的愿望。
此后,历代王朝虽屡有年号更迭再无“载”者。而从玄宗舍“年”用“载”到肃宗复“载”为“年”,隐藏着大唐王朝由全盛走向衰落的一段痛史,也成为不大为人关注的秘密。唐玄宗天宝十载(751),华亭县建县之时,正是在大唐由盛而衰的前夜。
江苏路特数字科技有限公司 仅提供技术服务支持, 文字、图片、视频版权归属发布媒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