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已经是最后一期了哦!

我知道了

2024年11月08日

上一期 下一期
第八版:文艺副刊
2024年11月08日

迷上了松江农民书

高俊磊

 

我最初听到松江农民书响档,是原上海曲协副主席、松江曲艺团团长石耀亮老师演唱的开篇《林冲夜奔》,是他1961年上海音协采风的录音,这便是我对钹子书(又称农民书)痴迷的开始。那年我十三岁,读初一。

钹子书因其独特的伴奏乐器钹子而得名,那句“不刮不响,不响不唱”仿佛道出了这门民间曲艺的内心独白。最初我曾向学校借来一面小铜钹,虽然它并非专为农民书设计,但它也可以勉强练习使用。在寻找适合的钹子的过程中,我曾在旧货市场四处奔波,却遗憾地发现如今已无专门出售这类钹子的店铺。幸运的是,在2023年的尾声,我在一次寻觅中意外地找到了北蔡的一套民俗工艺品礼盒。尽管这是一件工艺品,但它的实用性让我欣喜不已。后来我花费了两天的时间,精心打磨竹签,以便击钹。然后我跟随录音开始了自学之旅。石耀亮老师的《林冲夜奔》成为我自学的起点。我反复聆听、记忆其词句、唱腔以及击钹技巧,直至熟练掌握。

在深入研究中,我了解到松江农民书的历史渊源及其艺人的传奇故事。早期艺人“唐驼子”不仅在松江岳庙广收徒弟传艺,还创立了西乡调。而石耀亮和王鹏飞等响档更是以其独特的表演风格和深厚的艺术功底赢得了广大听众的喜爱。他们所到之处不管是茶馆书场或在农村里的喜庆场合都会场场爆满,让人感受到民间艺术的无穷魅力。

在我渴望进一步学习的时候,一个偶然的机会让我在“永丰资讯”微信公众号上得知了农民书的培训消息。但由于学业原因,我错过了那次机会,这让我深感遗憾。今年暑假,我终于有了时间。7月25日清晨,我从七宝坐地铁转公交车赶到了松江永丰文体活动中心,但时间早了点,等了整整一个小时,在上班时间开了大门后,我推开那间贴着农民书培训班字样的房门,一眼见到了松江农民书的非遗传承人,上海作协会员汤炳生老师。

我对汤老师的了解最初来自他在松江报上连载的长篇小说《跑码头》。与他的交流让我受益匪浅。他不仅对我的演唱给予了鼓励,还指出了我需要改进的地方。他问了我的年龄,读几年级。我答十五岁了,下学期读高一。我们互留了联系方式后,他希望我能参加他择时举办的农民书提高班活动。

在现代都市中寻找和传承民俗文化,保护和传承松江农民书这样的民间曲艺形式,不仅有利于上海民间文化的发展和交流,更是让这浓郁的乡土气息永远飘洒在生它养它的大地上并外溢扩散!我希望我的努力能够为这份文化遗产的传承与发扬作出自己的贡献。







您当前使用的浏览器版本过低,可能导致部分功能不能正常使用。
建议使用 IE9及以上版本,或 Firefox ChromeOpera等浏览器。谢谢!
现在升级 稍后再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