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已经是最后一期了哦!

我知道了

2024年09月10日

上一期 下一期
第八版:文艺副刊
2024年09月10日

写在采访边上的人生隽语

周 洋

 

距上一本随笔集《书读长城外》的出版已过去十一年,内蒙古知名作家、纪录片导演张阿泉先生厚积薄发,出版了散文随笔新作《写在采访边上》,他将这部新书赠我闲览,还是精心制作的毛边本呢。甫一看到这个书名,立刻想到钱钟书先生的名作《写在人生边上》。钱先生在该书序言中写道:“假使人生是一部大书,那么,下面的几篇散文只能算是写在人生边上的。”从这个角度去观察,张阿泉的这本新书,亦可视作写在采访边上的人生隽语。

张阿泉将自己的人生定义为“采访型人生”。他从1988年7月迈入新闻记者行业,迄今已逾35年。这部《写在采访边上》是他在从事新闻职业之外的文学观察和思考积淀,全书共收文29篇,写作时间跨度长达18年。全书分为《学习白描》《新闻笔法,文化眼光》《序跋是正文的后厨》《心灵科研文本》等四辑。内容包括序跋、书评、书话、风物考察以及他独创的心灵科研文本等,其背后是海量的淘书读书、实地踏勘、细密爬梳以及精深思考作为支撑。用阿泉自己的话说:“是在采编主业和专业新闻产品之外利用手中所获一手材料(包括边角料)而摇曳写成的,更自由也更富于趣味的延伸性文章。”

追求一种“活性”或曰“活态”的文风,是张阿泉多年来勤奋笔耕的努力方向。这一风格的主要特征,用他的话说,就是用“文”的语言表述“野”的内涵或用“野”的语言表达“文”的意境。譬如,他在《有一种人生态度,姑且称为“杯子理论”》中,写一次宴会后醉酒的经历:“痛苦的醉酒还令人产生了幻觉,仿佛自己的房间里坐着不少客人,叽叽喳喳地说话,后来那些客人又忽然消失了,只剩下电视画面在不停地闪动。一直辗转反侧到凌晨四点后,才蒙眬睡去。不久又醒来,但再也无法成眠。而此时晨光也已透窗而来,邻街的小巷中已远远传来清洁工人用扫帚清扫街道的唰唰声。”情感真挚而行文优雅,寥寥几笔勾勒出充满生活气息的画面。他自言,对于平凡而又有尊严的个体来说,“我的杯子很小,但我只用我的杯子喝水”或是“我的杯子很小,但我并不羡慕别人搂着一口水缸喝水”。随之而来的,是一段直抒胸臆式的内心独白:“许多事情,明白,但总不能够或不可以直率地说出来,因为人生就是一说就破的魔术,只有不说才可以保持这魔术的神秘,让热心围观的一大群人投入地喝彩欢呼下去。”笔锋犀利,酣畅淋漓,似草原上凌厉的北风呼啸而过,自有一种狂狷之性情在其中。

一边是海量淘书构筑起来的“行走的书房”,一边是采自民间大地的灵气与野性。这“双边并行不悖”的思维方式,是张阿泉从写作实践中摸索出来的为人为文之道,他称之为“纸质阅读与田野调查交互”的文化做工理念。收在这部《写在采访边上》中的文字,或多或少都体现了这样的写作思路。尤其是书中写文化老人流沙河先生的两篇文章,更是挥洒自如、游刃有余。从文中不难读出,他对流沙河的著作精研细读,对他的书法创作风格之演进了然于胸。同时,他从老先生爱吃的美味鸡枞面和芝麻酱,到先生对“正体字”的偏爱,对古文字研究的痴迷,都写得妙趣横生,引人入胜。一个立体鲜活、有情有趣的流沙河的形象,已然印刻在读者心中。

“边上,有时也是人生的主场”,这是张阿泉钟情文字的动力源泉。他把边边角角的碎片化时间收集起来,不疾不徐地摇动手中之笔,用语言的“长镜头”缓缓打量日常生活的点点滴滴,观照内心世界的细微妙变化。读他的文字,如同经历一次愉快的精神畅游。







您当前使用的浏览器版本过低,可能导致部分功能不能正常使用。
建议使用 IE9及以上版本,或 Firefox ChromeOpera等浏览器。谢谢!
现在升级 稍后再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