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已经是最后一期了哦!

我知道了

2024年05月24日

上一期 下一期
第四版:文艺副刊
2024年05月24日

松江八十年前的绸布店

周师增

 

1944年,我进莫家弄斜对过的“和丰绸缎呢绒棉布局”当学徒,那时叫“学生意”。绸布行业商店门前的招牌都是以局著称,显示其高档大气。这家绸布店坐南朝北,两开间门面的平房,房顶上面搭建了一些窗户,被称为“假楼房”。全店职员、学徒10多人和一个烧饭师傅。员工们夜里都挤在里面一个狭长简陋的房子里。我们做学徒的只能在外面店堂中用竹榻“早拆夜搭铺”。面北的店堂打烊后密不透风,特别在又闷又热的夏日,整夜透不过气,加上蚊虫的叮咬,简直难以入睡。绸布店十多个人职位大小却分得很清,有总经理(老板兼),还有协理、襄理、助理、头柜、二柜、普通店员、学徒等。制定着十条《店员守则》。违规者轻则训斥,重则解雇。一年到头,老板经理说一不二,都怕被“停生意”(解雇),人人小心谨慎,唯命是从。那时商界有个规矩,“端午”“年夜”“八月半”,是员工的“铺盖生日”,特别是年夜这个关,是“饭碗”能否保住的关键时刻。这绸布店主人姓卢,徽州人,是茸城“天丰”“九丰”“和丰”这三家绸缎棉布店的老板兼总经理。卢总经理特别精明能干,做事魄力大。抗日战争时期从一名小职员一跃成为大老板大经理,事业鼎盛时期还与人合伙开设了一家“盛丰钱庄”,任董事。

那时全城绸布行业的店员都没固定薪水,全靠拉到顾客做成生意获取提成。统一规定绸布店职员的收入为“万二”,即做成一万元生意得两百元报酬,是2%的提成,叫作“拿利头钱”。你人头熟,能多拉顾客多做成生意收入就高;人头不熟,售货额越少收入越低,店员之间每月收入曾有几倍之差距。也有为抢做生意而产生争执、吵架的。当学徒者每月只发给“月规钱”,那时物价的飞涨,这笔“月规钱”有时只能买块肥皂理个发。

那时吃这行饭不能老老实实,老实人“饭碗”保不牢。店员在柜台上量尺码剪布的时候是要做点手脚的,那就得操作熟练出手快,在丈量尺码成交间暗中克扣点尺寸,量好尺码剪布时最后再放出点尺寸,以适应顾客心理。这样既做成生意又能使顾客感到满意。但要掌握好两点:千万不可给顾客看出来;总尺码不能少。这是当年绸布行业经营中的一种“行风”。

那时的绸布行业每年要举行“大减价”,售布有“加三散”,剪一尺送三寸;“加五放”,剪一尺送五寸;还有买一送一的,即剪一尺送一尺。每逢大减价,店员学徒们四出下乡“发传单”,做广告,还在店门前敲响“详铜详鼓”,吹吹打打招引顾客。其实,在“大减价”之前,各店早已将价码调上去了!

过年时按照员工级别高低与日常表现、勤奋程度,特别是一年间对商店贡献的大小,总经理会发给每人一笔钱,作为商店年终盈利部分的分红,叫作“分花红”,年终盈利多者多分点,少则少分,全额保密。

大年初四晚上“接财神”,要用上两至三张“八仙桌”,上面摆满各色食品、副食品供奉,点燃大香大烛,按照职别依次跪拜。接财神的日子是员工们听“训话”、担心被“停生意”解雇的日子。这“训话”也按照职别大小依次进行,对每人严肃指出一年中的不足之处,并提出新年的希望。没被“训话”的便是被“解雇”了,故这一天也被称作员工们的“铺盖生日”。







您当前使用的浏览器版本过低,可能导致部分功能不能正常使用。
建议使用 IE9及以上版本,或 Firefox ChromeOpera等浏览器。谢谢!
现在升级 稍后再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