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合:和为贵,合更贵
马尚龙
“和合”,取自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和合二仙”,代表着美好的愿望,后来又延伸为对新人的祝福和对家庭团结和睦的礼赞。这个典故,也包括“和合”一词的来源,都太宏大,就此一笔带过了。
从知道“将相和”的典故后,“和为贵”就成了俗常人生重要的箴言。如果有两个人吵架,甚至还是兄弟阋墙,旁人常有“和为贵”的劝说。似乎“和”就是双方停止争斗,握手言和的意思,由此派生的和好、和美、和谐、和气、和睦……也都是两方或者多方人际关系的愉悦。
其实“和”还有另外一层意思,是自身之和。和字大约产生于战国时代,最早的“和”是由“龢”“咊”简化而来。按照郭沫若的定义,从字形上看,“龢”是一种管簧乐器。一个乐器,比如陶土的“埙”(读作xūn),要吹出乐曲,不仅吹有技巧,也需要制作埙时方法得当——这就是自身之和。用现在的话来说,要有智商、情商,要有品格、修养,还要有型有款,也就是德智体修劳全面发展的意思。
为什么有些人很容易获得旁人的好感,有些人总是遭人鄙夷?有些人学历不低,但是格调不高,有些人职业不错但是做派卑劣,就在于这个人自身之和的多少。玉树临风,亭亭玉立,不仅仅是一个人的外形,也是一个人的气韵。这样的人,可以是你认识的,也可以是你不认识的。邓丽君,至今未曾听说过谁讨厌她的。除了邓丽君歌唱得好,还有她的一招一式,一笑一颦,都让人舒服,就在于她身上的“和”气焕发。那么多人学仿邓丽君,扮得很像,唱得很像,但是没有一个及格的,在于她们学不像邓丽君“和”之气韵。
从这个意义上来说,和为贵,不仅是两个人、两拨人之间要讲和,更是自身要有和气。果然,我查到了和为贵的出处。《论语·学而》有言:“礼之用,和为贵”——礼的作用,贵在能够和顺。
照此而论,是否两个和气之人在一起,就相安无事了?婚宴上每有祝词,天作之合,百年好合,旁人看了也都觉得十分般配……但是很可惜,几年后离了。两个和气之人,并非一定可以合在一起。和而不合,是太普遍的事情了。又让人想起了另外一个成语:貌合神离。看上去是很般配,实际上两个人根本不在同一个频道上。
即便是闺蜜死党式的情谊,也常常生于和,死于合。有一对好几年的闺蜜平日里无话不说,后来两人去做稍长时间的旅游,友谊的小船竟然翻了。旅游是会把生活细节暴露无遗的过程,最细枝末叶的不合,往往是三观的不合。
“合”的重要性就此凸显。
有关“合”,最有意思的解释,是人的上下唇合在一起,合眼也是如此。人的生理功能是上苍赋予的,是自然的,但是人与人之间的社会关系不是自然的,合不拢倒是自然的。“合”是两个人、两个器物之间的关系。凡“蛤”类海鲜,皆是“合”作形旁,蛤的生命是由或开或合来延续的。
如果说一个人的和是独奏,那么两个人的和是合奏。两个有自身之和的人一定是排外的。先要互相消磨,磨着磨着,有些就坏了,叫做磨损。磨着磨着,有些就合了,叫做磨合。合是磨出来的。
合二为一,当是和合最圆满的结局,需要的前提是,二者相合也愿合。不过仍旧会有意外,因为是否合得拢,是双方感觉得到的,而对方的“和”是可以假装的。意大利电影《最佳出价》有个很有趣的桥段。拍卖师奥德曼是拍卖界的老手,一眼就能洞穿真货和赝品;靠着骗进骗出,自己也积攒了很多名画,最后却输给了一个情场高手,一夜之间,拍卖师的收藏被情场高手清零。影片的末尾是奥德曼的讷讷自语:人的情绪,就像是艺术品,可以伪造,看起来是真迹,其实是赝品。进而,他又自嘲:任何赝品都有它真实的一面。
一个人的和,有时是真的,看得清的;有时是装的,看上去也是真的。如今经常看到的是有真实一面的赝品。与其“借我借我一双慧眼”,去很吃力地辨认,不如闭着眼睛养神。
南京路特软件有限公司 仅提供技术服务支持, 文字、图片、视频版权归属发布媒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