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已经是最后一期了哦!

我知道了

2023年05月26日

上一期 下一期
第四版:百姓故事
2023年05月26日

经纬之间 气象万千

——国际纤维艺术家、新桥镇清控人居美术馆馆长林乐成的故事

□ 记者  李谆谆

 

选择适宜的材料、确定合适的主题、塑造恰当的形象,再到具体的纺、染、织,这是国际纤维艺术家、松江新桥镇清控人居美术馆馆长林乐成创作每一件纤维艺术品时的大致步骤。从1972年到现在,在51年的漫漫岁月中,如此循环往复,林乐成对纤维艺术创作始终不离不弃,并乐此不疲。“松江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和长三角G60科创走廊的规划发展,让我们选择在这里开设清控人居产业园美术馆。”林乐成说。

清华大学美术学院教授、国际纤维艺术家、纤维艺术教育先行者、中国设计贡献成就奖得主,半个世纪的耕耘和矢志不渝,让林乐成在纤维艺术领域成绩斐然。纤维艺术全方位融入他的生命,他也让纤维艺术走入生活,走入大众。

 

林乐成在创作“稻花鱼”

 

林乐成给学生们授课

 

传承:精工美艺入古出新

 

细细观摩着手边正在创作的一件纤维艺术作品,林乐成的思绪回到60多年前,出生地沈阳已是儿时的回忆。“对于老家的印象是排布在大马路两边的印染厂、钢铁厂、陶瓷厂、轴承厂、玻璃厂,尤其是小时候常去的、父亲工作的第三纺织厂。”林乐成称,他和纤维艺术的缘分可以从那时候说起。

上中学后,林乐成遇到了他的绘画启蒙老师李志芳,“李老师创作的极具个性而又充满感情的作品,让我看到了一个美好的世界”。因为有画画的天赋,1972年他被沈阳市地毯厂吸收为织造工人。一年后,成为图案绘制员,并有机会参加省、市工艺美术公司举办的设计人员培训班,得到了插图画家沈泽公和鲁迅美术学院雷印凯、许竹筠等良师的悉心指导。当时他参与设计的天然色地毯还参加了1977年在中国美术馆举办的全国工艺美术展。

1978年,林乐成迈入中央工艺美术学院的大门,并于1982年毕业后留校,从事纤维艺术的教学与研究。1985年,他在学校开设了编织壁挂设计制作课,这也是中国教育史上在大学开设的编织壁挂教学第一课。从教38年,如今林乐成可谓桃李满天下,其中有江苏省工艺美术大师梁雪芳、浙江省工艺美术大师郑丹、浙江省工艺美术大师张焕宝,以及清华美院2002级王志平等。纤维艺术有了诸多年轻人的传承,也让林乐成深感欣慰。

1999年,林乐成的纤维艺术作品《春夏秋冬》获第九届全国美术作品展银奖,让他在行业内崭露头角。之后,他精益求精,先后获得第十届全国美术作品展优秀作品奖、首届全国壁画大展大奖、中国传统工艺美术精品大展金奖、中国建筑应用创新大奖、中国设计贡献奖银质奖等奖章。数十年如一日专注于纤维艺术创作,林乐成几乎揽遍行业内重要奖项。

专业人士分析,林乐成个人风格的形成得益于黑白画的创作,他的黑白世界虽气象万千,但始终体现出造型艺术语言上的一致性——一种淳朴、凝练、中西合璧的独特风格,既有中国传统图案的形式美,也有西方表现主义、结构主义绘画对事物本质属性的深刻表达。他的作品涉及编织、绘画及混合媒材领域,并巧妙地开创出一种多文化交融的艺术风格,一方面对中国5000多年的传统文化有着深刻的体悟,同时又对世界当代主流艺术和民间艺术图像、主题和象征意义怀揣敬重与欣赏,两方面的艺术情怀相交互融。

 

传播:艺术推广不遗余力

 

从沈阳起步,林乐成的足迹如今遍及92个国家和地区,这也让他的作品从平面到空间,从公共环境到乡野田间,以其独特的艺术语言诠释了纤维艺术的新境界。

经纬之间,气象万千。纤维艺术的细腻和宏大收获了众多观众。林乐成受邀为香港特别行政区办公楼、北京凯晨世贸中心、国家开发银行、延安大学图书馆、延安游客接待中心、新疆和田博物馆等大型公共空间创作纤维艺术作品。这些作品不仅丰富了中国纤维艺术在大型公共空间中的工程实践,拓展了纤维艺术的应用领域,也展示了林乐成在纤维艺术创作中驾驭各类题材和空间环境的杰出能力。

几十年来,林乐成始终把自己的纤维艺术创作与推动中国纤维艺术事业的发展紧密联系在一起,他带领团队转战南北,并走出国门,让中国的纤维艺术在国际舞台上绽放光彩。

1996年,经过40个春秋、成功举办十五届的“洛桑国际纤维艺术双年展”宣布停办,这在某种程度上令国际纤维艺术失去了活动的中心和展示的舞台。林乐成教授毅然决然捧起薪火。2000年,第一届“从洛桑到北京”国际纤维艺术双年展在北京开幕,世界各地的艺术家们纷至沓来,相聚北京。对此,苏联时期的功勋艺术家格鲁吉亚教授在开幕式上激动致辞:“林乐成教授做了一件连他自己也不知道的伟大事业,他的行为使全世界纤维艺术家有了新的精神家园。”如今该展览已是第十二届,规模不断拓展,影响与日俱增。借由这个平台,中国的纤维艺术和世界的纤维艺术有了更多交流互动的机会。

春风作序,不久前,“从洛桑到北京”国际纤维艺术上海松江特展在清控人居美术馆轻启帷幕。从三年前在此设立工作室,成立美术馆,到如今举办特展,林乐成也将纤维艺术带到了曾经“衣被天下”的松江。“松江有纺织技艺开山鼻祖黄道婆,以及纺织艺术的开山鼻祖朱克柔,如今纤维艺术在松江发展,可以说是溯本归源。”在林乐成看来,他与松江,与江南的缘分还不止如此。

“我人生的第一幅重要作品《桥乡话桥》就是在江南水乡完成的。”那一年,林乐成读大三,粉墙黛瓦、出门见水、举步登船的江南,让这个第一次出远门来到南方的北方人深受触动,“原来有这样美得像画的地方”。随后多年,虽然林乐成主要停留在北方,但梦里水乡仍然是他挥之不去的记忆。如今回到江南水乡,林乐成称,希望将纤维艺术带到这里,并与这里独特的自然和人文相结合,产生更多的火花。

 

传道:巧用艺术点亮乡野

 

在贵州省从江县加榜乡,有这样一盏特殊的灯,悬挂在党扭村一组进寨入口处。傍晚微风拂过,夹杂着香禾糯淡淡的清芬,远远望去,村口成群的稻香鱼亮起微光,随风起舞,好像在欢迎每一位踏上这片乡野的旅人。

美妙的光影源于林乐成带领团队在这里完成的一次特殊的艺术创作。贵州省从江县历来以香禾糯之乡著称,侗族农民世世代代扎根梯田。当我第一次抓起一把稻草的时候,发现它特别柔软,有韧性、有弹性、有可塑性。这是林乐成踏上这片乡野的第一反应,于是他就地取材,以田间地头闲置的稻草秸秆为材料,编织成29条小稻花鱼、5条流线型稻花鱼和1朵流线型云朵,并将LED彩色灯带嵌入其中。入夜,这盏特殊的灯亮起光芒,照亮了加榜乡的百亩梯田,也用艺术点亮了乡野。

艺术为乡野带来勃勃生机。坐落于浙江龙游溪口镇石角村,由林乐成参与设计的大型竹装置作品《光之亭》,如今已经成为溪口新文化地标,一个让人身临其境与声光电交互体验的文化空间。几年前,同样因为乡村振兴项目,林乐成走进石角村。这里漫山遍野的竹子成为林乐成眼中最具有地方特色的创作材料。于是,他邀请当地农民作为创作助手,并以地域的自然景观为创作题材,陆续完成了《竹之光》《灵山江》《光之亭》等百余件艺术作品。

作为艺术家,只有零距离深入乡村生活和人民,才能使艺术发挥最大效用。为此,林乐成日夜驻扎在此,与当地手工艺人一起进竹林砍竹,与大家商讨竹产品研发策略,成为了当地人口中的农民教授。在创作《光之亭》作品时,林乐成还让当地儿童参与进来,使孩子从小了解乡村的竹资源。在幼小的心灵中树立起地域文化自觉,这样乡村振兴才能后继有人。林乐成说。

我的艺术来源于村落,也希望能回馈于地方产业。林乐成说。为促进溪口当地竹产业的发展,林乐成创作了一些适合批量生产的产品,目前年产值达到近2000万元。同时,他把竹灯也带到了上海,上海清控人居产业园内的装饰灯、廊灯就是溪口的创意产品,以此考察大都市对于乡村文化产品的接受度,为乡村产业的推广寻求更广阔的空间。

 

林乐成在“从洛桑到北京”国际纤维艺术双年展上发言

 

林乐成创作中

 

林乐成作品《金色长城》

 

林乐成作品《光之亭》

 







您当前使用的浏览器版本过低,可能导致部分功能不能正常使用。
建议使用 IE9及以上版本,或 Firefox ChromeOpera等浏览器。谢谢!
现在升级 稍后再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