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航天器承载古代先贤千年“问天”梦
神话与现实交相辉映,古典与科技共振和鸣,从“嫦娥”“天问”到“羲和”“祝融”,中国航天器的命名背后蕴藏着中华悠久文明的诗意情怀。
4月24日,第八个“中国航天日”主场活动在安徽省合肥市举办,主题是“格物致知叩问苍穹”,倡导公众不断探索宇宙奥秘。事实上,中国航天器古典浪漫的名字,承载的正是古代先贤的千年梦想。
本月,中国首颗综合性太阳探测卫星“夸父一号”准实时观测数据向国内外试开放。这颗卫星以中国神话《山海经》中追日化山的“夸父”命名,以“一磁两暴”为科学目标,即同时观测太阳磁场和太阳上两类最剧烈的爆发现象——耀斑和日冕物质抛射,研究它们的形成、演化、相互作用和彼此关联,同时为空间天气预报提供支持。
“夸父逐日”的故事展现了中国古代先民胸怀大志、探索自然、英勇顽强的精神。如今,探日卫星以“夸父”之名对太阳进行观测研究,延续了中华民族千百年来试图揭开太阳神秘面纱的不懈求索。
从“夸父逐日”的神话传说,到“两小儿辩日”的经典故事,中国人对于太阳的好奇与探索自古有之。
“效法羲和驭天马,志在长空牧群星”,中国首颗太阳探测科学技术试验卫星“羲和号”的命名同样来自中国古代与太阳相关的传说。羲和是中国上古神话中“十个太阳的母亲”,是人们心目中光明的缔造者,同时也被认为是古代制定时历的女神。
2021年10月14日,搭载着“羲和号”的长征二号丁运载火箭在太原卫星发射中心成功发射,中国正式步入“探日”时代。“羲和”和“夸父”一同,为太阳探测作出中国贡献。
不止“夸父”“羲和”,“嫦娥”奔月、“北斗”指路,“天问”问天、“天宫”览胜,“玉兔”探月、“祝融”探火……这些名字的背后,藏着中国式浪漫,更饱含中华民族深厚的文化底蕴,展示着中国航天人勇攀科技高峰的探索成就,是中国道路、中国精神、中国力量的生动写照。
安徽大学历史学院教授陆发春认为,这类命名方式,不仅能唤起人们对中华历史神话的记忆,同时还寄托着一个千年文明古国的冀望。
除了以古人对太空神往的神话故事命名,中国航天器的名称,还源自历史上中国人对科学的不懈追问和孜孜探索。
千年天问,梦圆火星。两千多年前,诗人屈原仰望苍穹发出“天问”;两千多年后,以屈原长诗命名的天问一号探测器,于2021年5月15日在火星乌托邦平原南部预选着陆区成功着陆,在火星上首次留下中国人的印迹,迈出了中国星际探测征程的重要一步。
2016年8月,中国成功发射世界上首颗用于试验光粒子量子信息传输的卫星,这颗卫星被称为“墨子号”,就是特意纪念公元前5世纪的一位中国哲学家、科学家、军事家、教育家墨子。
“中华文明是有着五千多年历史的文明形态,我们的先贤们以勤劳深思、格物致知的精神追求,创造了辉煌的文明,令我们深感自豪和骄傲,诸如‘嫦娥奔月’等神话、‘木鹊’‘火箭’等传奇,一直激励着中华儿女‘叩问苍穹’,去探索未知,创造文明新成就。”陆发春说,这种当代科技与历史人文的交融,反映了新时代航天人和科学家群体对中华文明和中国文化的自信自豪。
新的时代背景下,航天器的命名也被赋予了新的内涵和使命。
2021年4月24日,在第六个“中国航天日”之际,中国首辆火星车正式拥有了自己的名字——祝融号。祝融是中国上古神话中的火神,三皇五帝时掌火之官。“祝融”也意味着“祝愿美好未来、融汇古今中外”,“祝”表达了对人类迈向星辰大海的美好祝愿,激励航天人追逐梦想、勇于探索;“融”,体现融合、协作,表达中国人和平利用太空、增进人类福祉的格局和愿景。
中华民族对无垠宇宙的探索,永无止境。从一个个航天器的命名中,人们读懂了千年问天的中国式浪漫,感受到中华文明的源远流长和深邃的人文关怀。如今,中国航天人正以坚定的文化自信和科技自立自强的精神接续奋斗,书写着人类探索浩瀚宇宙的新历史。
4月24日,观众在2023年“中国航天日”科普展览上合影留念。
南京路特软件有限公司 仅提供技术服务支持, 文字、图片、视频版权归属发布媒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