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已经是最后一期了哦!

我知道了

2023年02月09日

上一期 下一期
第三版:民生新闻
2023年02月09日

指尖“玩转”几何美学 丝线“延续”历史文化

小昆山手鞠制作技艺入选区级非遗名录

左图:李欣(右)在制作手鞠。上图:各色花纹的手鞠工艺品。

记者  李谆谆 

 

本报讯(记者  李谆谆)浅粉、鹅黄、深蓝,线条交错缠绕,再经过层压、穿插、缠绕等手法在球体形成五彩缤纷的图案,这便是小昆山镇的手鞠制作。近日,因其重要的历史文化和工艺美术价值,手鞠制作技艺被列入松江区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五彩丝线在指尖翻飞,一边制作着眼前这颗色彩斑斓的手鞠球,传承人李欣一边介绍着其背后悠远的历史传承。手鞠球最早起源于唐代蹴鞠,后由遣唐使带至东瀛及周边地区。起初它是贵族的游戏玩具,后因棉线的大量生产而进入民众的生活。李欣介绍,随着时代演变,手鞠原来的实用休闲价值逐渐退化,工艺美术价值却日渐凸显,成为一种制作精美的手工艺品。

李欣与手鞠的结缘源于2008年与清代手鞠制作后人马氏的相遇。清代中期,满族马氏一族开始学习研究手鞠制作技艺。与马氏初识后,李欣便被其制作的精美手鞠作品吸引,于是师从马氏。十余年的坚守和探索,如今李欣已成为手鞠制作的能工巧匠,精进传统制作技艺的同时,在实景构图和丰富应用场景上不断创新,并创作出《夜游广富林》等重要作品。

手鞠球精美,但制作繁复,作为传承人的李欣对其制作技艺如数家珍。首先要将填充物经过丝线缠绕成素球,再经过几何分割,用绣线将素球分成不同块面,然后再进行手鞠专有的花纹绣制。在李欣看来,不同的分球模式需搭配不同的花纹绣制,再加上不同的颜色搭配,因此,手鞠球的款式也如同万花筒般呈现出千变万化的可能。

传统非遗需要不断得到传承发展,为了更好地将该项制作技艺传承下去,从2018年开始,李欣和学生张瑛一起担任了小昆山镇社区文化活动中心手鞠制作技艺工作室的老师,面向社区开展培训。同时,她们参与组建了一支手鞠制作技艺团队,目前成员为22人。传统手工制作往往耗时长,并具有一定的技术门槛。在李欣看来,如何让更多人尤其是年轻人接受这项技艺,是非遗传承的重要任务。

非遗传承也需要培育的土壤,作为拥有丰富历史文化遗产的二陆故里,除了此次列入非遗名录的手鞠制作技艺,小昆山镇还有江南丝竹、沈溇竹编技艺、一合酥制作技艺、终南形意拳、上海剪纸等非遗项目。镇社区文化活动中心工作人员许慧霖介绍,为了促进非遗传承和发展,中心会定期开展非遗在社区宣传推广活动,利用培训班、小昆山工会玻课堂、社区板凳课堂进行授课传播,并深入基层,不断挖掘小昆山镇本土文化项目。接下来,中心将持续走进社区开展宣传推广活动,让更多人了解认识非遗,同时加大培育扶持,壮大非遗传承队伍。







您当前使用的浏览器版本过低,可能导致部分功能不能正常使用。
建议使用 IE9及以上版本,或 Firefox ChromeOpera等浏览器。谢谢!
现在升级 稍后再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