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糖粥里的老时光
钟 穗
糖粥也叫赤豆粥,其历史悠久。早在南北朝时,宗懔便在《剂楚岁时记》中记载过:“共工氏有不才子,以冬至日死,为疫鬼,畏赤小豆,故冬至作粥以禳之。”可见,当时吃赤豆粥是为了预防瘟疫。而这款吃食,之所以能长久地传承在乡人的生活里,为民众所喜爱,大抵是因为它甜而不腻的滋味,像情诗般相思点点,却似有还无。让你吃不到就会惦记,吃到了又倍感温暖,具有一种独特的冬日仪式感。
“笃笃笃,卖糖粥……”这首在家乡流传百年,几乎人人会唱的民谣,曾陪伴过无数人的童年,其中也包括我。
旧时的家乡,糖粥多由小贩挑着担子,敲着梆子沿街售卖,俗称“骆驼担”。每当那极富节奏性的竹梆敲打声,伴着一阵吴侬软语的吆喝声,震动了鼓膜,也震动了沉重的夜,满世界响起时,我的内心已然躁动起来。遂死皮赖脸地从外婆处缠来数分钱后,飞也似的奔向粥贩摊处。
见有客来,小贩揭开粥桶,用铜勺从里面盛出大半碗雪白浓稠的白粥。因底下有煤球在加温,那粥兀自滚热。继而又从旁边的桶里舀出一小勺乌红油亮的赤豆糊,浇于粥上。眼瞧着,豆糊渐渐沉下去,羊脂般的白粥泛了上来,大有“红云盖雪”之唯美意境。最后,小贩还不忘再添上一撮腌透了的糖桂花。顿时,便有一股桂花的清芬和着粥的米香,扑鼻而来。
就当赤豆糊浇上白粥的那刻,我就开始舔舌头了。等到从小贩手中,接过这碗热气腾腾的粥时,心里更是甜开了花,所有的温暖与小确幸渐渐明晰。
用调羹轻轻一撩,将浇上的赤豆糊与米粥拌开,趁热一口抿下。米粥熬得黏稠,水与米,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糅合了赤豆糊的细洁鲜甜,桂花的怡人幽香,一口甜到心底。
就着摊子,在未从家长处要到钱的小伙伴,那羡慕嫉妒恨的目光注视下,香喷喷、黏稠稠、甜糯糯地忘情吞食。那无疑成了我儿时至为得意的一刻!
糖粥摊旁,不单孩子多,老人也不少。上了岁数的人,喜食糯而稀软的甜食,糖粥自当是首选。就像巷口处,已80高寿的娄老伯,便酷爱此物。他站在摊前一口一口抿着糖粥的每一次,布满皱纹的脸,仿佛都灿烂成一朵绽开的菊花。
几经岁月变迁,“骆驼担”的梆子声随着小贩的身影渐渐远去,越来越远,最后“笃”的一声坠落在午夜的梦魇里,只留下糖粥的甜美难以湮灭。
近些年来,各类粥店蜂拥而起,糖粥也在其中。但我总觉得,那铺子里的糖粥似乎不及过去骆驼担上的可口。想再吃一碗旧时的糖粥,成了我暗暗藏在心底的愿望。尤其是临近冬至,吃不到那口熟悉而又遥远的滋味,心里难免空荡荡的。
幸好上次去某古镇时,在一家“前店后坊”的传统店铺里,重温到了梦寐以求的老味道,也吃出了我已远去了的孩提岁月。
坐在小店的屋檐下,一勺一勺舀着糖粥,慢慢送进嘴里,闻着、吃着、忆着……冬日的雨滴,淅淅沥沥,涓涓汲汲……早年江南人家香甜软糯的老光阴,便共着眼前这点点滴滴的雨珠,重新漾于舌尖,荡在心头矣。
江苏路特数字科技有限公司 仅提供技术服务支持, 文字、图片、视频版权归属发布媒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