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定时监测血压 天冷注意保暖
秋冬季节要警惕心脑血管疾病
□记者 杨舒涵
最近两天,受寒潮影响,茸城气温骤降。温度的急剧变化很容易诱发各种心脑血管疾病,主要包括高血压急症、心绞痛、急性心肌梗死和急性脑血管意外等。研究显示,与夏季相比,秋冬季心血管疾病的死亡率风险会增加41%,而寒冷应激更是急性心梗的重要推手。对此,方塔中医医院内科主任医师吴国芳提醒,寒冷季节,预防心脑血管疾病的发生不容忽视。
“这两天,前来就诊的患者增多。今天我们急诊科就收治了一名高血压急症患者,来院测压高达220/110mmHg。”吴国芳介绍,低温状态下人体血管容易收缩,血液循环压力增加,导致血压升高,原本有高血压的患者会出现血压比夏秋季节明显升高。数据证实,在寒冷地区,气温每下降1℃,心脑血管疾病的死亡率就会上升1%。如果不及时调整降压药,很有可能导致原来硬化的血管因承受不了强大的内压而被“引爆”,发生脑血管意外或心肌梗死。“当有高血压病史的患者出现头晕、头痛、头胀、眼花、胸闷、心悸等症状时,应在家中马上自测血压,如果收缩压高于180mmHg,或者舒张压高于110mmHg时,应马上服用紧急降压药,如硝苯地平片,待半小时后再复测血压,如果血压未下降,需立即去医院降压治疗。”吴国芳提醒。
那么,如何在寒冷季节预防心脑血管疾病的发生呢?吴国芳提醒,首先要定时监测血压,积极降压。目前高血压是我国心脑血管疾病的首要危险因素,尤其是老年人,血压波动大,收缩压尤为明显。主要是因为动脉血管硬化使得顺应性减退,血管压力反应敏感性降低所致。一般人白昼血压高于夜间,血压低谷在凌晨两三时,高峰在8—10时及16—20时,这与心脑血管疾病容易发生在早晨息息相关。因此防治早上血压升高有重大意义。建议有高血压的患者最好每天在8:00、12:00、16:00,及睡前21:00定时监测血压。
其次,要注意保暖。冬春季节最佳的保暖温度是12~20℃,有利于血管收缩,尤其有利于血管硬化的老人避免过度舒缩发生心脑血管事件。寒冷季节最好不要出去晨练,建议在上午10时太阳出来、环境温度上升后再出去锻炼。或者可以选择在家做广播操、打太极拳等运动。
再者,外出携带急救药物同样重要。对于有心脑血管疾病的患者,外出时应该随身携带硝酸甘油和阿司匹林等急救药物,当出现心脏不适的时候,应立马嚼服300毫克阿司匹林,含硝酸甘油一粒或麝香保心丸,然后再叫救护车及时到医院就诊,以免发生危险。
“中医认为,心脑血管疾病患者多‘血瘀’体质。中药可以选用丹参、山楂、益母草、葛根、红花、当归等煮水代茶饮,有活血通络之功。还可选用黄芪、当归、红花煮水,温水泡脚活血通络,具有降压助眠的功效。”吴国芳说。
江苏路特数字科技有限公司 仅提供技术服务支持, 文字、图片、视频版权归属发布媒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