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已经是最后一期了哦!

我知道了

2022年09月23日

上一期 下一期
第八版:文艺副刊
2022年09月23日

九月的随想

袁 松

 

9月1日是新学年的开学日。9月10日是教师节。9月28日是孔子的诞辰。9月与教育有着独特的渊源,也令我对人与教育有了随想。

教育是全社会近年来持续关注的热点之一。顾名思义,教育应该是有教有育。教就是对知识的掌握、积累和应用,也就是“育分”;育就是对灵魂的涵养、滋养和塑造,并以此达到成人、成才、成材之预期,也就是“育人”。身心健康,具有善心、善念、善言、善行是成人的基准;具有知识、技术、技能是成才的标尺;在救己的同时,还能救人、救苍生、救人类是成材的标杆。教和育都是动词,存有施与受之分。老师是施者,学生是受者。韩愈说:“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在我看来,老师传递的是为人之道、处世之道;传授的是学业;解答的是学生的心头之惑。有教无类、因材施教、教学相长、言传身教,这些既是方法论,也是育人观。德国哲学家雅思贝尔斯说:“教育的本质意味着,一棵树摇动另一棵树,一朵云推动另一朵云,一个灵魂唤醒另一个灵魂。”教育要见人、要立人,先贤哲人们的认识是高度一致的。

应试教育强调的是知识的积累,要的是分数。考上理想的大学,捧上高薪的饭碗,这就是当下许多学子12年寒窗苦读的全部价值、全部意义。这样的应试教育既没有注重塑造谦谦君子的传统教育的影子,也没有主张追求人的全面发展的现代教育的初衷。应该说,知识的应用也是具有多样、多层、多变之基本特征,应试、科举、分数都是具象,只是停留在了术的层面,还没入道,离得道更远。育分应该从属于育人,知识的积累与运用是构成学业的两个基本面。教育的价值和意义既不是知识的积累,也不是知识的运用,治愚开化、成人成材才是教育的王道!对家、族、国来说,教育可以实现对生物基因的持续改良与优化之目标,从而不断地强壮、强大。

在9月,我又想起了陶行知先生。先生出生在1891年10月,身为秀才的父亲为他取名陶文浚。大学期间的陶文浚深受王阳明“知行合一”论的影响,改名为“陶知行”,认为“知是行之始,认识先于实践”。不久,他认识到其中的唯心论色彩,提出“行是知之始,有实践才有认识”。43岁时,再改名为“陶行知”。之后,先生又认识到“从行到知”只是认识的第一阶段,再由知到行又是认识的更高阶段,于是写了一首小诗:行动是老子,知识是儿子,创造是孙子。这就是先生的“行-知-行”理论。“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爱满天下,乐育英才”,先生的每一句话总是那样地充满力量,温暖人心。我敬仰先生由“知行”改为“行知”,这不只是语序上的调整,更是境界的提升,“行我所知”就是师者的最高境界。教育的“以人为本”就是以学生为本、以老师为本。在父母的眼里,每一个孩子都是宝贝;在老师的眼里,每一个学生都是美玉,只要雕琢皆可成器。人们之所以将老师与父母同等地尊敬尊重,其道理就在于此。吉林小男孩李红瑞的哭之所以上了热搜,就是因为他的老师不仅感化到了孩子,更是感动到了网民,让人领略到了教育应有的样子。对于老师而言,就得强调“行我所知”:学高为师、身正为范;对于学生而言,努力追求知行合一,或先知后行,或先行后知,或边知边行,但绝不可知而不行、知行背离、不知不行。英国哲学家培根说“读史使人明智,读诗使人灵秀,数学使人周密,科学使人深刻,伦理学使人庄重,逻辑修辞之学使人善辩。凡有所学,皆成性格”。太原理工大学党委书记郑强说道,没有好的语文教育,缺少文化;没有好的体育教育,缺少强壮;没有好的音乐熏陶,缺少情感。所有的知识积累、知识应用都是服从、服务于塑造人、成就人的。就在本文成稿之际,上外云间中学、上外云间小学、华师大二附中松江分校等一批新学校相继在松江落成并启用,松江教育又添生力军,共同续写人文松江的精彩篇章值得期待。







您当前使用的浏览器版本过低,可能导致部分功能不能正常使用。
建议使用 IE9及以上版本,或 Firefox ChromeOpera等浏览器。谢谢!
现在升级 稍后再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