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淮海路,我的美食在梦里
袁念琪
那时,从茂名南路163弄的家,到淮海路最近的西点店是老大昌和哈尔滨。
老大昌在茂名南路淮海中路西南角,特色是奶油蛋糕,拿过商业部金鼎奖。每到逢年过节,奶油蛋糕最吃香;走亲访友提在手里,你不招摇它招摇;更是“毛脚女婿”初次上门必备的礼品,俗称“炸药包”。
过淮海中路877号老大昌向西,快到淮海坊弄堂口,就是淮海中路919号的哈尔滨食品厂。现在是蝴蝶酥走红,过去是朗姆酒包出名。那年我在哈尔滨楼上工场间拍新闻,见师傅把朗姆酒倒进糕点,俄国味道油然而生。他家当年有名气的还有登山蛋糕,其实就是水果蛋糕,是为中国登山运动员特制的高峰主食,又称“超级水果蛋糕”。
这两家店曾在上世纪60年代改名。哈尔滨改“工农兵”,老大昌变“红卫”。又过了30年,它们离开了淮海路的老家,那点心也随之远去,进入梦里。
远去的也有中式点心,如光明邨获市优质食品称号的香菇麻油蔬菜包。那年因“吃货”反映在夜市买不到,我去店里采访,原因是原料供应不足,外加用电用煤超计划要受罚。
再也见不到的是光明邨向西过瑞金二路的高桥食品厂,以本帮点心出名。高桥松饼获得与老大昌奶油蛋糕一样的荣誉,现做现卖,热气腾腾。这饼又叫“细沙千层饼”,层多且薄,松而酥香;那细沙即豆沙,怎一个“甜”字得了。他家见功夫的还有薄如纸的薄脆饼、入口即化的一捏酥等。
我爱乔家栅的中式点心。淮海路门市部在26路往海关方向的陕西南路站,近钱家塘。上班乘车前,买了当早点。冬吃条头糕,里头包着细沙,外头撒着金黄的桂花。夏尝薄荷糕,豆沙馅的;块块洁白,糕底衬着剪得方正的绿粽叶,看了也凉爽。他家名气最响的是擂沙圆,就是在熟汤团外滚上擂制的赤豆粉,吃上去软糯爽口,别有风味,是一款著名的上海传统点心。这家创办于1909年(清宣统二年)的百年老店,京剧大师周信芳对其点心赞不绝口,题赠“味传南国”。
儿时,听大人说起淮海路有以红菜汤闻名的东华饭店,有上海最大的做俄国大菜、尤以冷盆丰富的卡夫卡斯等;可惜无缘一见。在我们眼皮底下消失的有:老松顺饭店(394号)、由上海名酒店老萬茂酒栈变身而来的茅山酒家(601号)、鱼香肉丝出挑的川扬帮绿野饭店(689号)、苏式面点与糕点齐飞的沧浪亭点心店(691号)、以烤鸭和粤菜闻名的大同酒家(725号),前身罗威饭店、主打法式西餐里有我欢喜的烟鲳鱼的上海西菜社(845号),还有烤鸭和狗不理做头牌、但我却爱其蒸饺的原名天津馆的京帮燕京楼(1029号)等。其中令人梦魂萦绕的,莫过于天鹅阁和江夏点心店了。
上海做西餐的,有叫馆也有称社。做意式西餐的天鹅阁西菜社在淮海中路1074号,东湖路和襄阳南路间,店堂不大。在必胜客未进中国前,在此就可吃到5元一个的匹萨,还有味道纯正的意大利馅饼。
到天鹅阁要点汤和面,意菜以汤见长,面式繁多。汤要吃乡下浓汤和牛尾汤,面要吃各式奶酪焗面(芝士面),首选麦西尼鸡面。它是自制蛋黄面,配鸡肝、洋葱等,再以鸡片、蘑菇和奶酪等把面覆盖,入烤箱焗面。“焗”字当头正是天鹅阁另一特点,有奶酪焗鳜鱼、焗牛尾和焗明虾等。就说奶酪焗鳜鱼,新鲜鳜鱼辅以沙司和奶酪生焗,鲜美滑嫩。
天鹅阁消失在上世纪90年代,还记着它的电话4374284。记着它1958年的为人民服务、每晚8到12点到淮海路摆摊卖西菜,有面包、罗宋汤、炸猪排和火腿蛋等十多品种,价钿只有5分到3角半。
与天鹅阁同在淮海路北面的江夏点心店(940号),原名远东点心食府。店铺也不大,夹在金光钟表店和百花缝纫用品商店之间,但“三鲜豆皮”名气乓乓响。黄灿灿的“三鲜豆皮”像春卷,放搪瓷盘里,与春卷不同的是两头不封闭,馅比春卷丰富,有猪肉猪肚、猪心猪舌、鸡蛋、冬菇和虾仁,再加猪油拌炒的糯米饭菜。包馅的豆皮是绿豆和大米浸泡后磨粉摊饼,再铺一层鸡蛋糊。一口下去,外脆内软,滋味鲜美;再配碗八卦汤,汤实为龟肉汤;不知是否名自龟壳卜卦之意,真是碗有文化的汤。
思念往往从美食开始,有美食的梦总归是甜蜜的。
江苏路特数字科技有限公司 仅提供技术服务支持, 文字、图片、视频版权归属发布媒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