军号嘹亮的童年
王 垄
如果我记忆的仓库中有一个角落属于声音档案馆,那这个档案馆里一定保存着童年喜欢的军号声。起床号、出操号、集合号、熄灯号……一串串嘹亮悦耳的军号声,像一粒粒鲜活明亮的音符,从我懵懂岁月开始穿越,直到今天依然飘荡、悠扬在我耳畔。
孩提时代的露天电影让我第一次领略了军号的神奇。黑白的战争影片里,经常可以看到令人热血沸腾的一幕:在战斗形势最为紧张的时刻,一位勇敢的号手站在最显眼的高坡上,一手叉腰,一手紧握军号,他双腮鼓起,吹响了冲锋号,军号上几根红绸带迎风飘扬。军号就是命令!战士们奋不顾身跃出战壕,像潮水般涌向敌群,“冲啊!杀啊!”喊声震天,震耳欲聋。敌人闻“号”丧胆,瞬间溃逃。那一刻,军号成了我这个乡村儿童眼中的圣物、宝物,满心里都是崇敬。
现实生活中近距离接触军号是在我上小学三年级时。那些日子,我老家后面三四里路远的井湖圩早中晚都会传来嘀嘀哒哒的军号声,乡亲们说那是一群基干民兵在训练。某一天,我有机会被退伍的堂叔带到现场,普通而又简陋的“兵营”给我庄重严肃的感觉。身着黄军装的民兵们队列整齐、英姿飒爽,“一二三四……向右转,跑步走”以及“提高警惕,保卫祖国”等口令、口号不时从他们口中发出。而我最感兴趣的自然是司号员手中的军号,直到吹过休息号,我才在堂叔的“安排”下得以亲手抚摸了真实的军号,一种神圣和自豪之情涌上心头。
也正是在那一次,我有幸聆听了堂叔和号手的介绍,懂得了一些军号的常识。原来军号吹出的不同的旋律和节奏表达着不同的含义,不同的号声就是不同的指令。军人的每一天甚至每一刻,被不一样的军号声分割成不同的内容……这些可是银幕上、书本里没有学过的知识,我大开眼界,似有所悟。
我所在的小学校里也经常搞一些半军事化的“演练”。我们会在老师的组织下,戴起手编的柳条帽,拿着自制的小木枪,学着电影里的模样分成敌我双方“开战”。最叫人得意的是我也做过几回司号员的角色,用一把校方仿制的“军号”发布进退、撤退的命令。那一天,我觉得自己特别的神气、抢眼。当“胜利”到来,我和小伙伴们齐声唱起了《小号手之歌》:“军号嗒嗒嗒吹,步伐快如飞。革命到底勇向前呀,坚决不后退。嘀嘀嘀哒,嘀嘀嘀哒,嘀嘀嘀哒嘀,哒哒哒……”歌声在乡间的田野上空飞扬。
我12岁那年春天,曾参加乡里举办的一届中小学生运动会,参赛项目是800米长跑。可谁知,比赛哨音一响,我就被甩到了最后,而且与前面运动员的距离越拉越大。就在我像只泄气的皮球准备灰溜溜地瘪下去时,操场边适时传来了冲锋号的声音,那激励斗志、催人奋进的旋律,让我鼓起勇气,奋力向前冲去。尽管最终与奖项无缘,但我的举动却赢得了全场的掌声。从此,我童稚的心中,对军号更多了一份感激。
光阴荏苒,童年转瞬即逝。不知从哪年起,军号声已似久违的“天籁”。每当读到“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以及“马蹄声碎,喇叭声咽”一类的诗句时,耳边自然而然地会响起“嘀嘀哒,哒嘀嘀”的军号声。有人说“军号是战争之魂”,我没有经历过战争,也希望永远不要经历战争,但童年嘹亮的军号声却分明融进了生命,成为人生旅途中的另一种灵魂。
南京路特软件有限公司 仅提供技术服务支持, 文字、图片、视频版权归属发布媒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