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回到孤独之中
——读《在细雨中呼喊》有感
□贾丽
关注这本书缘于不久前在“抖音”刷到的一段视频,歌手李健在接受采访时说,余华是他最喜欢的中国作家,他看过余华写的所有小说,最好的就是这本《在细雨中呼喊》。很多年前,我在看余华的《活着》和《兄弟》时,就深深折服于他强大的叙事能力。《在细雨中呼喊》能被“音乐才子”奉为经典,想必定有其过人之处。于是,在一个慵懒的周六,我把自己的心交付给了那个总是躲在角落里窥探别人的小男孩。他在偷偷看别人,而我在偷偷观察他。
小说描述了一名江南少年孙光林的成长经历和心路历程。孙光林生活在特殊年代的农村,是被冷漠和贫瘠裹挟着战战兢兢成长起来的“小可怜虫”。因为争夺自留地,父亲带着哥哥和弟弟挥着镰刀和王家六口人打架,他一个人坐在池塘旁观看;年幼的弟弟溺水而亡,他躲在屋后的池塘旁,在幽静的月光下看着弟弟被埋葬;当暗恋许久的女孩和音乐老师的私情被揭发,所有人都在哄笑时,他依然静静地站在不远处……幼年的孙光林是懦弱而自卑的,像极了他的母亲,那个直到临终前才“爆发”的可怜女人。自从父亲与隔壁寡妇有了私情,家里的东西就隔三差五被搬到了寡妇家,而孙光林的母亲却一直隐忍着。
余华曾经说过,一个人对世界的基本图像是在童年时建立起来的,以后长大成人和历经生活后逐渐老去,所能做的只是对这些基本图像做一些局部的修改,而它的根本是无法改变的。当然,有些人修改得多一些,另一些人会修改得少一些。
幸运的是,孙光林是那个修改得多一些的人。他没有长成大哥孙光平那种明明有一身傲骨,却一次次被命运打折筋骨的潦倒农民,也没有长成父亲孙广才那种狂妄自私到丧失纲常伦理的泼皮无赖。虽然小说中并没有交代孙光林长大后的结局,但从“二十岁在北京念大学”这条信息中不难看出,他是一个靠知识改变了命运的人。
从小到大,孙光林都是孤独的,也恰恰是因为独来独往,他才有了大把细细揣摩人性的时间。他并不是生活在土地上,而是生活在时间里。田野、街道、河流、房屋以及他身边的每一个过客,都是他置身时间之中的伙伴,时间将这些伙伴推移向前或者向后,并且改变着他们的模样。
在孙光林的故事中,我欣喜地感受到了孤独的可贵。年轻时,曾无比渴望被外界认可,但人到中年后才发现,生活是自己的,与他人无关。于是不再装模作样拥有很多朋友,而是渐渐回到孤独之中。现在想想,和自己内心对话的时光,何尝不是一种享受?
江苏路特数字科技有限公司 仅提供技术服务支持, 文字、图片、视频版权归属发布媒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