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已经是最后一期了哦!

我知道了

2022年07月07日

上一期 下一期
第五版:书海撷英
2022年07月07日

读一本好书,懂得不少

□杭生

 

初夏的几天里,读了《中国的地方志》(重版本)一书,书较薄,仅8万字,160页,算是本小册书。作者周迅,1935年生,时任北京图书馆地方志和家谱文献中心主任。专业人写专业书,结构严谨、史料丰富,叙述清晰、深入浅出。文字不多,但干货满满。俗话说,“听君一席话,胜读十年书”。借用这说法,我以为读一本好书,既增长知识,又释疑解惑,开卷有益,心情也特别舒畅。

地方志,简称“方志”,是一个地方各个方面情况的记载,它是“地方的百科全书”。方志多为大部头的工具书,也是“小众书”。如《松江县志》就是我案头的必备书,常要翻阅查询,陪伴了我几十年。可我并不知方志体这种体裁的来龙去脉,纯属门外汉,因好奇,便购得此书。此番阅读,受益匪浅,了解了方志的起源、演变、发展及地位和“存史、育人、资政”的作用。“周礼”的记载为我国地方志的萌芽;两宋图经的发展,显示出地方志的基本定型;清代方志学的产生,标志地方志进入新的更自觉的发展阶段。

读此书后才知方志有四大特点:方志在隋唐时称“图经”,南宋后多称“志”,也或称为“乘”“略”“典”“书”“录”等,具有浓郁的地方气息,此为地区性;而“包罗万象”类目多又为其特色,具有综合性;它的资料翔实,但只回答“是什么”,不回答“为什么”,是为资料性;连续性是指过二三十年就要重新修志一次。方志从隋唐时算起,已有一千多年历史了。地方志的内容也从一开始记载山川河湖、形胜建置、地图、艺文诗歌、户籍风俗、经济贡赋等发展成包罗万象的“一方的古今总览”。

我国的地方志成型于南宋,基本上都分布在江南。有6部地方志很有盛名,它们是潜说友的《(咸淳)临安志》(浙江杭州)、《四明志》(浙江宁波)、罗愿的《(淳熙)新安志》(安徽歙县)、杨潜的《(绍熙)云间志》(上海松江)、范成大的《(绍定)吴郡志》(江苏苏州)、周应合的《(景定)建康志》(江苏南京)等。以前只知道编纂于南宋绍熙四年的松江《云间志》是上海地区成书最早、记录最全的方志,读了周老先生的书后才知,《云间志》还是当时的名志书呢。

清朝皇帝不仅对修志的组织、进度抓得很紧,而且对志书的内容和质量往往亲自过问。如雍正皇帝曾严旨斥责广西巡抚李绂主修《广西通志》时循私,一怒之下,将这部《广西通志》焚书毁版,同时命令各省督抚都要将本省的通志重新修订一遍,“务期考据详明,采摭精当,既无缺略,亦无冒滥,以成完善之书”。如果一年内不能完成,可以宽限到二至三年。如果修得又快又好,可以考虑总督巡抚升官。如果拖延日子,成书又草率滥略,就要从重处分。

乾隆皇帝同样也亲自审读志稿。乾隆二十九年上谕曾明确要求,为了加快《大清一统志》的进度,志稿要“随缮随进,候朕审定”。有一次,一统志馆的官员进呈松江府(上海松江)清朝人物的传记,他读后发现其中没有曾任刑部尚书的张照的传,就指示说:“这个人虽然有过失,但是很有才学,书法精工,为海内所推重,不给立传‘实属非是’。如果各省有类似情况,也都要查明补上。”在皇帝的督责下,《一统志》的篆修官无不兢兢业业,严谨踏实地工作。编好的稿子由专人一校,副总裁二校,总裁三校,抄成清样以后如发现问题还要校改。所以《大清一统志》是历代总志中质量最好的一部。

编好一部志书是不容易的,做一个优秀的方志编纂者同样不容易。唐代史学家刘知几对编纂史学的人提出了“三长”的要求。“三长”指才、学、识,“才”是收集、鉴别、运用史料的能力;“学”是渊博的知识;“识”是卓越的见识,要能够不屈从于权势,不受利禄的引诱,不为偏见所左右,公正无私地把应该记录的事情记录下来。明代人范嵩曾说过:“修史要有三长,修志同样缺一不可。”清初的李绂也指出,修志者不但要有修志之才,还要有修志之“志”,没有坚韧不拔的志向,同样会一事无成。当然,才、学、识、志兼备,远不是人人都能做到的。

两宋时期,图经、方志显然早已是地方官的得力助手。北宋政治家寇准晚年被贬官到雷州(广东海康),刚到达州界,雷州的官吏已经在道旁拜迎,并且首先送上当地的方志。南宋思想家朱熹曾做过南康军的知军(治所在今江西星子县。“军”是宋代行政区划的一种,和州、府平级),到任时,下属官吏载酒相迎,他却开口问道:“方志带来没有?”清人编的《吏治悬镜》一书,讲到清朝官吏走马上任时要奉行32条“初规”,其中第三条就是“览志书”,以便了解当地的各种情况,作为决定治理方针的参考。

在现代,1929年,红军攻下江西兴国县城后,毛泽东同志住在县图书馆,有人去向他请示工作,见他正在津津有味地看《兴国县志》。到了瑞金,他又请瞿秋白同志帮助找《瑞金县志》来读。新中国成立后,他每到一地视察,总要开出一批书单向当地图书馆借阅,其中少不了的就是方志。地方志成为他了解各地风土人情的一个重要的渠道。

方志也是旅游的向导书。《徐霞客游记》中记载,他最后一次“西南万里行”时,在湘江遭遇强盗抢劫,随身携带的《大明一统志》及《衡州统志》等志书被强盗连船焚烧了,不得不在旅途中再去购买这些志书。

在十多年前,我曾在富阳荣宝斋的展书厅里看到过线装《临安志》重印本,数量多,样式也各异。那时还不懂,故挺纳闷,要重印那么多样式的志书干嘛?读了周老先生的书后才知,《临安志》曾在南宋乾道、淳祐、咸淳年间三次修志,故有三个版本,并各有特色。还有,读书后才知,编纂于南宋绍定三年的浙江海盐澉浦镇的《澉水志》是我国现存最早的镇志。不由想起前段时间海盐的文旅部门在对外宣传推介时,将线装《澉水志》的重印本借来展示。又有多年前,在昆明举办的旅交会上,上海徐汇区旅游局也将编纂于康熙十二年的线装《龙华志》重印本出样展示。再如20年前,我去乌镇,住在“子夜酒店”,在大堂书橱里除了茅盾的《子夜》外,还陈列着数十本《乌镇志》,我便随手取出一本来翻阅,店经理见状,便送了我一本。故地方志也是对外宣传的文字“形象片”。

读了周老先生的《中国的地方志》,让我懂得了不少。







您当前使用的浏览器版本过低,可能导致部分功能不能正常使用。
建议使用 IE9及以上版本,或 Firefox ChromeOpera等浏览器。谢谢!
现在升级 稍后再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