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上海生煎
朱 辉
有位熟人现居香港,身家起码数千万,她喜欢在公众号上晒旅游照,尤其购买奢侈品,必广而告之。她每月会到上海一两次,每次去,必吃“生煎”,必晒照。作为非奢侈品,能在晒照中占很大篇幅,足见她对生煎的喜爱。
童年时,我生活在上海。当年早餐四大金刚是“咸豆浆、大饼、油条、粢饭糕”,那时生煎也是餐饮店里的常见食品,印象却不那么深刻。后来“四大金刚”渐渐没落,生煎一度也几乎销声匿迹。近些年,它杀了回马枪,重新出现在街头,而且口碑之好,远胜当年。这很大程度应归功于外地人的热捧,各地美食网红去上海,几乎都会去几家名牌生煎店拍视频。身边的朋友,只要去过上海,也都对生煎赞赏有加。
以前上海人管生煎叫“生煎馒头”,对此外地人很不解。明明是肉包子,何以称为“馒头”?这里面有深厚的历史渊源。
早在西晋时期,文学家束皙写的《饼赋》中,馒头就被描绘为含有肉馅的大个蒸饼,也就是如今的包子。而《水浒传》中孙二娘卖人肉馒头,尽人皆知。可见起码一直到宋朝,馒头依然普遍指包子。南宋时,政治经济中心转移到了长三角地区,管包子叫“馒头”的古风,一直在那里延续到了上世纪末。
可能为了消除沟通上的麻烦,如今生煎馒头干脆简称为“生煎”了。其他地方类似的食品,一般叫“煎包”。
生煎一两4个,这点也让不少人费解。4个生煎,怎么看都不止1两。这种体例源于计划经济年代,当时1两粮票买的面粉,可以做4个生煎。如今粮票早已消失,或许为了继承传统,生煎依然1两4个。
生煎之所以好吃,馅料里肉多,汤汁鲜是重要原因。制作生煎讲究三分皮冻、七分肉馅。生煎的检验标准是“皮薄不破又不焦,二分酵头靠烘烤。鲜馅汤汁满口来,底厚焦枯是败品”。
许多地方美味,如今都走向了全国,生煎却似乎很难走出上海。我家附近曾开过一家上海生煎店,卖10元1两,不料,半年就倒闭了。
我们这儿煎包一份或8个或10个,通常卖5元。有一家地方知名品牌煎包,一份12个,卖15元。生意还不错,但顾客都觉得很贵,舍不得经常去吃。可想而知,4个10元,会吓退多少吃货?
生煎好吃,需要高成本支撑。如果入乡随俗,降低品质,无异于自砸招牌。我们平时吃家门口5元一份的煎包,虽然只是面壳子,馅料少,几乎算是素食,但低成本管饱。偶尔去上海吃一回生煎,便会觉得分外好吃。吃得少,不容易吃到,也是好吃的重要原因。
江苏路特数字科技有限公司 仅提供技术服务支持, 文字、图片、视频版权归属发布媒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