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已经是最后一期了哦!

我知道了

2009年12月11日

上一期 下一期
12 茸城旧闻
2009年12月11日

费骅:用不凡才智谋经济发展

□记者陈佳欣

清代民居费宅是仓城独特一景。宅子少主人费骅是松江知名人物。他在上海交大时的同学朱镕坚说,他是级长,做事非常热心,不但外表魁梧英俊,更是思维敏锐,口才犀利,一看就知道是属于领导型人物。毕业后,他留学美国回来,一踏入工程界,就表现优异,仕途一帆风顺。抗战胜利,台湾光复后,他自愿请命到台湾参加建设工作,希望实现报国之志。在台期间,不论职位高低,他都事无巨细,尽心竭力,台湾此后几十年间的各项交通、水利、城市发展及其他基础设施建设,都有了突飞猛进的变化,他也因此被誉为创造台湾经济奇迹的先驱。

经济建设先驱

费骅到台湾后,先后主管台湾全省的公路建设、河川防洪、给水工程和铁路建设,常常为了工作通宵达旦。上世纪60年代,在“交通部”任职期间,参与台湾十大经济建设项目的研拟策划与实施指导,如铁路电气化,高速公路建设,北迴铁路兴建、桃园机场建造等,工作颇有建树。

1965年他任政务次长,就主持多项重大建设,并创设观光局与观光开发公司,改组招商局,筹创中华顾问工程公司及运输计画委员会。

4年后,他转任“经合会”副主委兼秘书长,积极从事经济建设。在“经合会”任职的近3年间,他广泛接触全球华裔,组织开展经济总供需估测,以研究拟定经济长期发展计划。他还主张对农业、工矿、电力、交通、水资源、人力资源等加强相关研究,并且改善投资环境、吸引外来资金与物资,以促进工业投资,为台湾地区的国际经济技术合作付出了大量心血。

上世纪70年代,他出任“行政院”秘书长和“财政部长”等职期间,继续与台湾“科技之父”李国鼎配合实施改革。尤其是在费骅出任“行政院”秘书长后,即得到蒋经国的重用,从而进入被蒋经国视为“青年才俊”的接班群体。在台湾经济改革转型过程中,协助蒋经国实施行政革新,加快农村发展。

《中国招商》杂志社社长费瑛说,李国鼎和费骅相配合的招商举措,为中国大陆与中国台湾的华人企业创造了开拓海外新兴市场的良好招商合作模式,是一项承前启后的大事业。

“台湾半导体之父”

台湾半导体产业的发展,就是由费骅出面牵头协调推动的。1974年,当费骅担任行政院秘书长期间,与经济部长孙运璇邀请“电信总局”局长方贤齐、美国无线电公司(Radio Corporation ofAmerica,RCA)微波研究室主任潘文渊等人讨论台湾产业发展的新方向,提出发展集成电路的电子工业政策,为台湾工业政策从加工出口区式的劳力密集改变成科学园区式的技术密集立下了汗马功劳。

当时石油危机爆发,对台湾经济产生了巨大的冲击。“行政院”院长蒋经国决定举债兴建十大建设,扩大内需,并以提升产业支应债务。一天,蒋经国对秘书长费骅说:“我们在科技发展方面,要找一个具突破性的项目来做,你去研究、研究,这项目愈大愈好。”

费骅原本就出身于上海交大土木系,他马上想到可以与两位交大时期的同学“共商大计”,他们就是RCA普林斯顿实验室总监潘文渊,和“电信总局”局长方贤齐。

1974年2月7日早晨,费骅、方贤齐、潘文渊与孙运璇几个人在一家豆浆店共进早餐,就在餐桌上,几个人提出了发展集成电路(IC)的构想。就是那一顿再寻常不过的早餐,为台湾的电子产业树立了新的方向标。难怪有评论称他们都可算是台湾“半导体产业之父”。

高瞻远瞩谦恭有礼

上世纪60年代初期,台湾正大力推动各项经济建设的时候,政府的财政,要应付各方需求,而颇感困难。当时台湾省政府已完成规划兴建一座多功能的曾文水库,这也是台湾最大的多功能水库。但据估计,这一庞大工程必须投入高达六十亿新台币的巨额经费。为了筹措这笔钱,政府于是决定发行粮食债券,等工程完成后,以每年收益还本付息。但再经估算,如以水库本身收益偿债,恐怕永无清偿之日。

此时,费骅正好来水库参观视察,得知了这个难题,便希望能想出对策,保证水库长期的营运发展。回到台北后,他立即向上申报,核发省政府专列补助曾文水库的一笔款项,使水库财政即获解决。此后不过数年,所有债务,都清偿了。朱镕坚说,就此一事而言,费骅高瞻远瞩的眼光,与实事求是,敢于负责的作风,确实令人钦仰。

朱镕坚还回忆说,费骅平易近人,与人相交,必谦恭而有礼,常为他人设想。然而自己生活却非常俭约,不喜铺张。

他有一次独自一人去曾文水库工地视察,临别时,朱镕坚送他到台南飞机场搭机返台北,他反复叮嘱朱千万不能惊动地方官员,也不要告诉机场负责人员,自己挤在人群中排队候机,毫无半点官场习气。

见此情形,朱镕坚实在于心难安,就告诉机场工作人员,让他们马上请他到办公室休息,然后再派车送他到停机处登机。“当时费骅已是财政部长,可他不但不摆官架子,而且还能顾及别人的时间与休息,不愿因自己的方便,而去打扰于人。这样的做派,现在台湾官场上,能有几人办得到!”

生态保护功臣

费骅还是“台湾国家公园”的催生者之一,为台湾生态保护翻开了新的一页。1980年,“内政部”修订组织法时,他主张将营建司改为营建署,获得孙运璇的支持,营建署于次年成立,并负责“台湾国家公园”的推动与管理,他也亲自参与公园的相关规划工作。

1982年,他以70岁高龄亲自登上海拔2800米的八通关草原,以了解新中横公路对玉山地区的影响,事后也终止了新中横公路穿越玉山山脉的计划。此外,小观音山的箭竹林、梦幻湖的台湾水韭也因他规划的阳明山国家公园而保存下来,太鲁阁国家公园内的崇德水泥厂及立雾溪水力开发计划也因他的奔走而取消,为台湾生态保护也做出了极大贡献。

费骅宅,仓城独特一景

费骅宅是仓城历史文化风貌区保存较为完整的清代民宅之一,位于中山西路258号包家桥。相传始建于清光绪年间至民国初年(1875~1908年),由世居松江叶榭镇的费氏家族建造。费家祖辈以耕读为务,广有田地,田租颇丰,为叶榭镇首屈一指的富户。费骅的祖母陈太夫人以节俭著称乡里,后到松江城西择地建造费宅,从此举家迁居包家桥。

费骅宅原建有前后七进房屋,现仅存五进;在后埭还有一座花园,占地不大,却小巧玲珑,而今已无存。第一进为五开间七架圆作门厅,朴实无华,南部桁枋间施以隔架斗拱。门厅以北为仪门,门厅与仪门之间架以船篷顶穿廊,颇具特色。仪门做工及其精细,为磨砖对缝工艺,精雕细刻,形制颇大。仪门两侧的门枕石为抱鼓形,下有须弥座,尺寸之巨在松江屈指可数。

出仪门往北,有一五开间九架梁的扁作厅,气势更大。厅的大柱基础全部为履盆式青石,上面刻有古韵横生的荷叶纹。在厅的月梁、川枋上,均浅刻各色花卉,梁柱之间的棹木上遍布精美雕刻。在梁架南端的鹤胫式翻轩、廊轩上,刻有精细的人物、花卉和山水图案。穿过第二进大厅向北有一穿廊,在廊的两侧装有坎窗,处理成长墩形式,称之为“坎凳”,更是显得与众不同。费宅的大厅瓦饰颇为壮观,山墙为五山屏凤墙,俗称“马头墙”。屋脊为哺龙脊,在厅的屋面东西两端之梢间,收进一架,在低于上檐之二、三尺又出一檐,成为重檐式屋面,使得厅之外观凹凸多变。

走过穿廊之后,又有一混水仪门。再北,为五开间楼厅,为主人起居之用,后建花园。费宅东部原有一条夹弄,贯通南北。在进入花园东侧时,又辟为一条笔直长廊。花园往北到底,早年所建的二进厅屋,现已倾毁。

◆本版由松江报社、区史志办合办







您当前使用的浏览器版本过低,可能导致部分功能不能正常使用。
建议使用 IE9及以上版本,或 Firefox ChromeOpera等浏览器。谢谢!
现在升级 稍后再说